“區塊鏈”這三個字所代表的技術、應用、產業和經濟的可能性被寄予厚望。區塊鏈技術本身是一項底層技術,很多人也認為它是類似于萬維網協議的新的互聯網基礎協議。在技術、應用、產業、經濟四個層次,所有人都已經認識到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力量,也在享受它們給生活帶來的變革。因此,現在眾人對區塊鏈這一全新技術的期待也就很自然,這可能是又一次中國在互聯網技術與應用上領先的機會。
其一是“唯一性”。這次全國兩會期間,李彥宏與馬化騰均提及了區塊鏈技術的唯一性。互聯網上信息的傳遞方式是復制一份副本,李彥宏對比指出,“區塊鏈到來之后,可以真正使虛擬物品變得唯一,這樣的互聯網跟以前的互聯網會是非常不一樣的。”馬化騰也說,“區塊鏈確實是一項具有創新性的技術,用數字化表達唯一性,如票據等問題,區塊鏈技術將能解決傳統出現兩份或多份的問題,區塊鏈可以模擬現實中的實物唯一性。在比特幣機制里,‘唯一性’實現了類似‘現金’的機制,解決了在虛擬世界中把錢花兩次也就是所謂的‘雙花’問題,從而讓區塊鏈技術可以用于在個人與個人間進行價值轉移。”
其二是“不可篡改”。達成共識后記錄到區塊鏈中的信息是不可篡改的,或者說對它的信息的所有變動都是留有修改痕跡的,這也是對區塊鏈技術的一個普遍認同的認知。比如以太坊上的用于發放ERC20標準的代幣的智能合約在部署之后也是不可修改的。不可篡改特性是區塊鏈的信任來源之一。現在很多應用設想就是利用這一特性,將區塊鏈技術用到農產品溯源、進口商品溯源等方面,比如京東聯合生鮮領域的品牌廠商建立了“京東區塊鏈防偽追溯平臺”,阿里系的菜鳥網絡和天貓國際用區塊鏈的這一特性來記錄跨境進口商品的物流全鏈路信息。
其三是“信用層”。如何在所有各方相互不信任的假設下形成信任,過去在線下和線上依靠的都是中心化的權威機構。區塊鏈技術帶來的變化是,它用分布式計算的一致性算法和區塊鏈的鏈式數據存儲機制,讓參與各方基于算法形成了信任。區塊鏈專家、以太坊顧問董事威廉·穆賈雅在《商業區塊鏈》中提出,這給互聯網增加了一個“信用層”(thetrustlayer),用他的話說,“信用的去中心化”使得“無需中介的價值流動”成為可能。由此,在互聯網中,在信息流動的WWW協議層旁邊,多了一個價值流動的區塊鏈信用層。從這個特性展開的區塊鏈應用也有不少,比如不久前雄安新區上線了區塊鏈租房應用平臺,房產信息、房東房客信息、租賃合同信息等存儲于區塊鏈中,也即交易各方的信任是基于區塊鏈信用層達成的。建設銀行、鏈家、螞蟻金服等各方機構參與這個平臺的建設,基于區塊鏈信用層建立了真實有效降低信用成本的應用場景。
總的來說,區塊鏈技術前景遠大,但暢想未來的前提是我們一起更深入地理解它是什么。用威廉·穆賈雅的話說,“在你能贊賞它的潛力之前,你必須了解它。
我們擁有國內頂級的設計、技術團隊和多年互聯網軟件開發經驗。